自《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》(中发〔2015〕9号,以下简称”9号文”)发布以来,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走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历程。在这十年间,电力行业在市场化改革、清洁能源发展、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可靠性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这些成就不仅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,更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。站在9号文发布十周年的历史节点,我们既要总结电力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,更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。
过去十年里,在9号文的指引与大力支持下,可再生能源投资出现了爆发式增长,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扩张近4倍(由2015年的4.8亿千瓦增长到2024年的18.89亿千瓦),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洁动力。与此同时,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,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不断上升,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大幅提升,弃风、弃光现象整体明显减少 (2015年分别为15%和部分地区20%以上,2023年分别为2.7%和2%)。在9号文“坚持节能减排”原则的推动下,用能端的电气化进程也在迅速扩展,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,也为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尽管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,仍面临许多挑战,且前路漫漫。特别是“双碳”目标的提出,给电力行业的减污降碳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紧迫的时间线。与此同时,面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,既要保证电网的可靠性,还要保证合理成本、避免资源浪费,这给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电力改革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,但要满足这些更高的目标,就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。本文谨就其中几个重要方面进行阐述。
加快建设统一电力市场
要实现上述目标,建设“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”是至关重要的。特别需要明确的是,这个“统一的电力市场”应该围绕统一的电力现货市场来建设。这样的市场能够通过有效引导供需双方资源,考虑区域电网实时情况来进行统一调度及运作,为实现电力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基础。同时,这样的市场将有助于提升可再生能源的跨省跨区消纳能力,增强电力系统应对各类不确定性因素的韧性,这对于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特殊重要意义。
中国已经在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,正朝着“2025年基本建成、2029年全面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”的目标稳步迈进。山西、广东、甘肃、蒙西现货市场已经正式运行,当前共有23省以及南方区域电网启动电力现货市场(试)运行;国网省间电力市场也于2024年10月转正式运行;随着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(发改价格〔2025〕136号,以下简称“136号文”)的出台,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的进程也将加速。下一步,应着力推进各省和区域市场的扩展和互联,为需求侧和供给侧所有资源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,创建出适合新型能源系统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。
全面推进上网电价改革
上网电价改革是深化电改9号文的关键环节,而前不久出台的136号文在这一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,将助推更大规模、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,为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。接下来,煤电上网电价改革仍需深化。
现行煤电基准电价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型电力系统。我们建议在2021年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以下改革措施:全面加速放开燃煤发电基准电价机制,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;放开煤电年度签约比例不低于80%的规定,扩大签订年度月度合同比例的自由度,鼓励更多电量参与现货市场出清,扭转煤电基准电价与中长期市场平均价格偏离的现状;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减少对煤电的非市场化补贴,促进煤电和其他资源公平竞争。
持续推动容量补偿机制优化
2023年11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提出自2024年1月起对煤电施行两部制电价,紧接着,多个地区和省份相继出台了容量补偿机制的具体实施方案。目前,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电力市场中已经推出了多种容量补偿机制,覆盖了天然气发电、需求响应、虚拟电厂和抽水蓄能等电力资源。
为推动容量补偿机制的进一步扩展与优化,我们提出以下建议:首先,应建立健全竞争性容量采购机制,持续扩大容量市场参与主体范围,将可再生能源、能效资源、需求响应和储能等多元化资源纳入市场体系,并通过公平竞标机制确保各类资源享有平等参与机会,从而以更经济、更低碳的方式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。
此外,应将容量补偿机制建立在科学、透明的资源充足性规划的基础之上,基于电力系统可靠性标准开展精细化容量需求测算,为容量采购确定量化目标,摒弃“一刀切”式的全面成本回收模式。这种更为科学的机制设计可以有效规避容量过剩、资源配置失衡、不必要的成本和排放,系统灵活性受限等问题,避免对电力行业低碳转型进程产生不利影响,确保容量补偿机制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相协调。
过去十年,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在市场化进程、清洁能源发展和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,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然而,面对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和低碳转型的紧迫性,仍需加速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、深化上网电价改革、优化容量补偿机制等关键任务。未来,电力系统需要在保障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同时,进一步推动清洁低碳转型,加快构建“清洁低碳、安全充裕、经济高效、供需协同、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”,为实现能源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
本文首刊于《南方能源观察》,2025年3月17日